1. 科技服务评价公共平台首页
  2. 行业资讯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作出重要论述。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以及山东考察时,进一步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和我国实际国情而作出的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依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呈现多点突破态势,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打开生产力跃升的机遇窗口,为生产力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在此背景下,围绕科技制高点和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国际竞争愈发体现为生产力迭代升级的竞争,以及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竞争。机会稍纵即逝,我们要准确把握、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新质生产力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彰显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巨大潜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依靠大量资源能源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要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变革、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拓展生产力发展空间,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具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条件,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难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正在深刻重塑劳动者队伍,善于创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捕捉新需求的新型劳动者越来越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引领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的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以及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另一类是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特别是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领军人才不断涌现,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生产工具在劳动资料中起主要作用,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和区分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科学技术只有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工具,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区分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大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加快应用,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新型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设万余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2.2%、79.6%,工业互联网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引领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作用凸显。
  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人类通过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对象的改造,源源不断地创造出物质财富。得益于科技创新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的宏观世界,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的微观世界,都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最前沿。这些领域的探索在不断深化人类对时间、空间和生命认知的同时,大大拓展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人类向自然界提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资源和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比如,海上风电正由近海向深远海发展,我国建成全球首座水深超百米、离岸距离超百公里的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推动海上油气挺进“绿电时代”。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为劳动对象,大幅提高了生产率。比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数据生成、共享、开放、流通和应用步伐加快,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
  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力要素间更高水平的协同匹配。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无论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还是科学技术、管理等生产力的非实体性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